3 浏览空,空如“也”,这个看似简单的词语,却蕴含着深厚的哲理。在古人的智慧中,空并非虚无,而是一种境界,一种超脱世俗纷扰、回归内心宁静的境界。
“空”字,由“穴”和“也”组成。穴,意为洞穴,代表容纳;也,通“他”,意为另外。将洞穴与另外结合,便形成了空的概念。这个概念,既包含了容纳的包容性,也体现了超越的境界。
在佛学中,空是万物本源,是宇宙的根本。佛教认为,世间万物皆空,无自性,无固定本质。这并非说万物不存在,而是说万物皆因缘和合而成,无有自性。正如《心经》所言:“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”这句话揭示了宇宙万物的真实面目,即一切皆空。
在道家思想中,空是道家的核心概念之一。道家认为,道是宇宙的根本,而道即是空。空,意味着无欲无求,无拘无束。只有达到空的状态,才能与道合而为一,实现心灵的自由。正如《道德经》所言:“致虚极,守静笃。”这句话告诉我们,只有使心灵虚空,才能达到真正的宁静。
在现实生活中,空如“也”的境界,是一种超脱世俗纷扰的心态。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,人们往往被名利、欲望所困扰,心灵难以平静。而空如“也”的境界,正是引导我们摆脱这些束缚,回归内心的宁静。
如何达到空如“也”的境界呢?首先,我们要学会放下。放下过去的烦恼,放下对未来的担忧,放下对名利的执着。其次,我们要学会接纳。接纳自己的不完美,接纳他人的不同,接纳生活的种种。最后,我们要学会观照。观照自己的内心,观照他人的内心,观照整个世界。
空如“也”的境界,并非遥不可及,而是存在于我们的内心。只要我们努力修炼,用心感悟,便能体会到那份宁静与自在。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,让我们怀揣空如“也”的心态,去追寻内心的那份宁静吧。